污水處理/廢水處理電源解決方案

10月25日 來源:

02 在運行過程中如果發現污泥發黑

 

產生原因:曝氣池溶解氧過低,有機物厭氧分解釋放出H2S,其與Fe作用生成FeS。

 

解決辦法: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污泥,只要提高曝氣池溶解氧,10多小時左右污泥將逐漸恢復正常。

 

04 曝氣池內產生大量氣泡

 

產生原因:進水負荷過高,沖擊負荷較大,造成部分污泥分解并附著于氣泡上使氣泡發粘不易碎,因此水面積存大量氣泡。

 

解決辦法:減少進水,稍微加大回流污泥量,穩定一段時間后氣泡減少系統逐漸正常。

 

06 沉淀池有大塊黑色污泥上浮

 

產生原因:

 

(1)、沉淀池有死角,局部積泥厭氧,產生CH4、CO2,氣泡附于污泥粒使之上浮,出水氨氮往往較高;

(2)、回流比過小,污泥回流不及時使之厭氧。

 

解決辦法:

 

(1)、若沉淀池有死角,可以保持系統處于較高的溶解氧狀態問題可以得到緩解,根本解決需要對死角進行構造上的改造才能實現。

(2)、加大回流比,防止污泥在沉淀池停留時間太長。

 

08 污泥膨脹

 

在活性污泥系統中,有時污泥的沉降性能轉差、比重減輕、體積增大,污泥在沉淀池沉降困難,嚴重時污泥外溢、流失,處理效果急劇下降,這種現象就是污泥膨脹。污泥膨脹是活性污泥系統最難解決的問題,至今仍未有較好的解決辦法。

 

(1)下表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運行對策一覽表:

 

圖片
 

(2)通過調整工藝運行措施控制污泥膨脹的方法

 

調整運行工藝控制措施,對工藝條件控制不當產生的污泥膨脹非常有效。

 

1.具體方法有:

 

(1)在曝氣池的進水口處投加粘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等,以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和密實性;

(2)使進入曝氣池的廢水處于新鮮狀態,如采取預曝氣措施,使廢水處于好氧狀態;

(3)加強曝氣強度,提高混合液DO濃度,防止混合液局部缺氧或厭氧;

(4)補充氮磷等營養鹽,保持混合液中C、N、P等營養物質平衡;

(5)提高污泥回流比,降低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時間;

(6)對廢水進行預曝氣吹脫酸氣或加堿調節,以提高曝氣池進水的pH值;

(7)發揮調節池的作用,保證曝氣池的污泥負荷相對穩定;

(8)控制曝氣池的進水溫度;

 

在曝氣池前增設生物選擇器(永久性措施)。好氧生物選擇器就是在回流污泥進入曝氣池前進行再生性曝氣,減少回流污泥中粘性物質的含量,使其中微生物進入內源呼吸階段,提高菌膠團細菌攝取有機物的能力和與絲狀微生物的競爭能力。為加強生物選擇器的效果,可以在在曝氣過程中投加足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提高污泥的活性。

 

2.調試步驟

 

①調試工作前的先決條件

 

調試前的先決條件包括全部機械設備和儀表在調試工作進行之前已經進行初步調試,并確認可投入使用;所有的構筑物和工藝管道均已經清理完畢;各構筑物均已經進行閉水試驗,經過監理方和各方同意驗收;各構筑物經過初期的清水試驗,確認構筑物能滿足設計要求。

 

②確定調試過程中需要培育的菌種

 

通過對以往污水處理的經驗,活性污泥法主要菌種為細菌和有關的微生物,培育菌種的菌源采用活性污泥或者采用化糞池污泥,或者直接使用人類糞便污水作為菌源;此處采用人類糞便污水,通過車輛運輸加入到接觸池中作為菌源。加入的菌源要求不存在對微生物有害作用的重金屬物質。

 

③初步向池內投加污水

 

首先向池中加入一定量的污水,加入的污水要求有適當的有機物濃度,它們是微生物的食源,如果營養不夠,就要加入無機鹽(氨鹽,氮鹽)補充營養。

 

④投加菌種污泥

 

在污水進入池內后加入含有菌種的人類糞便污水,邊加入邊曝氣,觀察污水的水質情況,直到污水中出現絮狀物質,證明污泥有了活性,可以停止曝氣,等待微生物的靜態生長,然后加大污水的加入量。

 

⑤進一步加大污水的加入量

 

在上次加入污水量的基礎上,加大污水的投加量,加入污水后進行曝氣,重復上面的步驟。在進行調試的過程中,要求隨時觀察水質的變化情況,對出現的問題隨時處理,否則將對微生物產生很大的影響。

 

⑥加大污水量達到設計要求

 

由于通過前期的培育,池中有了大量的微生物,可以將污水加至設計水位,重復上面的曝氣步驟,直到達到想要的結果,查看池中水質分布情況和填料上膜的生長情況,針對性進行下部工作。

 

⑦馴化

 

在達到設計要求后,池中的微生物還不能達到立即進行連續處理的能力,要求進水維持一段時間的間歇運行,直到水中有了大量的微生物和掛膜已經達到一定厚度,完成菌種的馴化,才可以連續進水,連續曝氣,不間斷的運行。